科学技术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。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,对于任何一家科技公司而言,只有不断进行创新,才能保证长期的核心竞争力。
柳传志当年没带着联想深耕核心技术,是因为柳传志认为走技术这条路风险太大,稍微搞不好,不仅有可能“前功尽弃”,还会拖累公司。
任正非和柳传志就想得不一样,“华为30年坚持聚焦在主航道,抵制一切诱惑;坚持不走捷径,拒绝机会主义,踏踏实实,长期投入,厚积薄发;坚持以客户为中心,以奋斗者为本,长期艰苦奋斗,坚持自我批判。这段话被记录在华为的官网上。
联想与华为选择了两种“截然不同”的发展路线,所取得的结果自然是“天壤之别”。如今的华为公司被网友们认为是中国科技产业最有代表性的公司,而联想则成为一家无核心技术依靠组装获利的公司。
用网友们的话来说,联想三十余年顶着“民族企业之名”,却始终不行正道,对中国科技产业并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以为他钻研技术,结果他搞组装;
以为他搞组装,结果他干倒爷;
以为他干倒爷,其实他放贷款;
以为他放贷款,结果他还“无息贷款”;(指拖欠供应商货款)
以为他是创始元老,其实他是空降领导;
以为他20万创业,其实他豪取倪老心血;
以为他含泪与倪分道,其实是转股权前赶人;
以为是集体决策,其实是独断专权;
网友们都以为柳传志是中国企业圈的代表人物,可在张捷看来,说柳传志是一位“阴谋家”也不为过。
我们经常在中国历史上听到“阴谋阳谋”这样的词汇。汉武帝当年对诸侯国实行的“推恩令”就可以看作是“无解阳谋”。
主父偃提出的“推恩令”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,它的关键之处在于汉朝中央政府绝对的实力。永远记住,任何时候,实力都是第一位的。
那么什么又是阴谋呢?或者说我们如何来理解阴谋?春公子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素可以参考:
阴谋是把真实目的隐藏起来,在伪装下偷偷的推动计划,忍到某一个条件成熟后才突然爆发。
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你要干啥,结果后来干成了,后人才知原委。这种情况,我们可以称之为“阴谋”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在张捷眼中,柳传志却成为了一个“阴谋家”呢?
张捷的来头可比司马南大的多了,张捷老师是中关村原住民,祖上三代都是国家栋梁,两弹一星功臣,自己是617分上中科大的学霸。
而且张捷在剖析联想公司存在的问题,其观点要比司马南的观点更有冲击力。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,打蛇打七寸。
联想的早期历史,网友们都很清楚,当倪光南为首的11人创建联想时,柳传志根本还不是计算所的人,他只是科学院干部处的一名干部。
但最后的结果却是“大跌眼镜”,那就是倪光南现在不仅没有联想的股份,还被迫从联想出走。而以柳传志为代表的一众联想高管,却拥有联想大部分股权,这不是侵犯了人家倪光南的成功果实吗?
柳传志等人不是一直在说: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吗?这算不算打了自己的脸?
柳传志曾说过这么一句话,自己在企业家队伍中被称为“大哥”,自己心里之畅快,难以言表。
那么问题来了,这些年无论是联想还是柳传志本人的“风评”是一差再差,不知道柳传志又作何感想呢?难不成网友们的话,就真的没有了分量?
关键词: 为什么在张捷眼中 柳传志就是一个彻底的“阴谋家”? 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