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速看:为分一杯羹,两轮车小巨人绿源拼到资不抵债!

时间:2022-12-20 06:06:00       来源:腾讯网

作者/星空下的辣椒酱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编辑/星空下的小白菜

排版/星空下的韭菜

在帝都出行半径五公里最快的方式是什么?不是地铁,不是共享单车,出行便捷指数冠军非两轮电动自行车莫属。不用换乘,不用扫码,不用担心停车,帝都人民亲切地称之为“电驴”。

近日,绿源集团控股(开曼)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绿源集团”)向港交所递交了主板上市《招股书》。

那么,这台小电驴在资本市场能开多远呢?

一、为扩产能,负债累累

大概从2000年起,我国作为自行车王国,逐渐鸟枪换炮,人力脚蹬车被升级为纯电动力车。但彼时电动自行车还属性未明,“机动”和“非机动”尚无官方认证,往往是按“非机动”购买,又按“机动”使用,两边便宜占尽的同时,安全问题也是频频发生。

不过身份未明也有好处,消费者在“占坑思维”的驱使下抢着购买,反而间接刺激了需求,电动自行车第一波浪潮雄起。

2018年1月,工信部终于出手,发布《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》(俗称“新国标”),明确了两轮电动车的划分依据,并对两轮电动车的核心参数进行了设置与限定。终于,整车安全、机械安全、电气安全等方面都有指标管理了,防火阻燃、无线电骚扰特性、防篡改方面的要求也明确了。

《新国标》自2019年4月15起强制实施,对2019年4月15日前购买不符合《新国标》的两轮电动车实行3至5年过渡期管理。从2022年期,过渡期陆续结束,为了能光明正大的上路,电动自行车需求又被触发,第二波浪潮驾临。

图片:艾瑞咨询

绿源品牌已经有20多年历史,如果说电动车的第一波浪潮让绿源集团作为早鸟,分到了一杯羹的话,那么第二波浪潮却让绿源陷入了尴尬境地。

第二波浪潮过后,两轮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到3.4亿辆,增量空间已被跑马圈地完毕。在这场比拼中,原来同属一个梯队的雅迪(01585.HK)、爱玛(603529),由于营销、定位和技术策略得当,牢牢坐稳行业前二,新入局者小牛(NIU)、九号等扛起智能、高端的大旗,绿源集团却逐渐落后成为行业老六,市占率只有3.9%。

图片来源:笔者根据行业数据整理

不仅没有分到很多汤羹,绿源集团还在竞争过后伤痕累累。

资不抵债

截止到2022年6月30日,绿源集团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132.3%,在年初的119.4%基础上继续恶化。

短债长投

2021年,绿源为了建设广西工厂及扩建浙江工厂大量举债。截止到2022年6月30日,绿源集团有息负债8.08亿(短期借款6.35亿,长期借款1.73亿),而货币资金仅有3.74亿,现金短债比不足0.6,货币资金难以覆盖短期负债

二、押宝共享赛道翻车,痛失B端大客户

除了《新国标》实施背景下的置换需求,共享电单车曾经被视为两轮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新引擎。

无奈共享电单车出师不利,经历一系列试水,目前,政策已明确:北上广一线城市已发文明确,“不支持”、“不鼓励”、“暂不发展”共享电单车。

以北京为例,《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》中明确规定“本市不发展电动自行车租赁”,北京市发改委也已将“禁止新增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”纳入了《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(2022年版)》,全市规定禁止投放运营共享电单车。

图片来源:网络

这一变化导致了绿源的阶段性策略失败。

绿源集团与滴滴旗下的青桔以及哈啰出行曾经达成合作,绿源集团为其提供整车代工。2020年,绿源集团来自B端客户的收入一度同比上涨20.7倍至5.54亿元,占营收比重接近25%。

图片来源:《招股说明书》

但2021年以来,互联网公司在电单车领域开始精细化操作,减少了订单量。事实上,来自B端收入的减少正是因为绿源痛失了这两个客户。

2022年上半年,绿源的B端收入跌至3.11亿元,同比下滑近九成,也拖累了绿源集团的整体业绩表现。

三、渠道下沉慢半拍

现在几乎没有To C的销售是没有线上化的,就连汽车销售也开始注重线上渠道。但在两轮电动自行车行业,线上销售整体占比始终偏低。

这是为啥呢?

50岁以上的老人会愿意在网上下单买电动自行车吗?

电动自行车的物流费用不低,退换货怎么办?

网上店铺和线下经销商的售后维修没有体系化,网上买了谁负责维修?

此外,还有制度性障碍:《新国标》实施后,两轮电动车部分车型上牌“一地一策”,网购的电动自行车在消费者所在地可能不达标,可能面临上不了牌照的尴尬。

所说要说线上渠道拓展慢,倒也不能全怪绿源保守。但渠道下沉也是渠道发展的风口,这一点绿源做的也有点勉强。

上半年,绿源的经销商数量只有1086家网点数量不到1万个,而雅迪和爱玛经销商数量达到了数千家,网点数量均超过2.5万个。就连后起之秀小牛,线下门店数量也有2400家了。要知道,人家小牛可是线上渠道玩得最溜的电动自行车品牌呢。

电动自行车的线上销售率低,这就决定了经销商在区域内的话语权大。要拓展市场,必须拓展经销商数量。2019年至2021年,雅迪和爱玛经销商规模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3.75%和8.24%。从门店层级来看,这些头部企业逐步限制混营,要求一级经销商必须专营专卖。

电动自行车新势力小牛和九号,则普遍采取授权分销模式,提高渠道管控力度。人家还主动对标四轮同行,将有的门店定位为体验店和服务店。体验店提供一站式购物、保养等服务体验,而服务店专门解决售后与维修问题。

这些玩儿法,绿源基本上都没有尝试,所以不知不觉就落后了。

四、出海慢半拍

再看下出海成绩单。

谈到电动自行车出口,中国很早就是世界第一了,但是在2020年之前,这个“第一”没什么意义。

因为国外市场不怎么认电动自行车,人家欧美汽车普及率高,大部分消费者没有两轮电动车出行的习惯和兴趣,2019年整个欧洲市场的需求量也就区区370万辆。

但现在各国政府补贴鼓励政策下,电动自行车开始被认可。根据行业统计数据,2020年电动自行车出口1794.06万辆,2021年增势更猛,出口2290万辆。这意味着,海外市场有需求了!

不过欧美市场跟国内市场是有区别的,简而言之,人家是“不凹造型凹技术”。

欧美市场喜欢的是电动摩托自行车(简称电摩)和电动脚踏车(E-bike)。

电摩动力强,跟哈雷机车一样,满足的不是交通运输需求,而是出色的驾驶体验;电动脚踏车呢,脚踏为主、电力为辅,外观接近普通自行车,是满足运动、健身需求的辅助工具。

豪车品牌保时捷(P911)收购了德国电动自行车厂商Fazua,跨界造出过一款ebike,售价仅6万元。咱们是不是要高兴,有生之年,终于可以买得起一辆保时捷了?

图片来源:网络

电踏车在欧美市场定价远高于国内,约为1000-4000美元,目前渗透率约为23%,这样一个市场,很难让玩家无视。对此,国内各电动自行车厂家早就拿出了实际行动。

雅迪2020年就发布全球倍增战略。爱玛的财务数据显示,虽然海外收入占比很少,但一直处于增势,2022年上半年,爱玛国际业务收入为1.17亿元,同比增长了111.69%。

新势力势头更猛。九号收购了平衡车品牌 Segway,借力品牌优势打开了海外市场,2021年境外营业收入44.46亿、占比51.4%;小牛电动2022年第二季度海外销量占比也达到13.7%。

根据绿源集团的《招股说明书》,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,海外收入占比分别仅为2.4%、1.7%、1.9%、4.0%。这次在广西融资建厂,就是为了拓展东南亚市场。

图片来源:《招股说明书》

东南亚市场是什么情况?虽然当地政府也开始了禁摩、补贴等方式来促进“限油换电”,但毕竟道路基础设施和消费水平摆在那里,能不能给力还很难说呀!

可能绿源集团是自知在出海欧美一事上不占优,所以退而求其次吧。

《新国标》出台前,行业在野蛮生长,最多时候电动自行车制造厂商有2000家。国家标准明确后,大浪淘沙,100家达标厂家生存下来,这个市场变得高度集中,CR3(前三名企业市占率)高达57.8%,CR9高达80.3%。行业结构可以用八个字形容——梯队明显,分化严重。

图片来源:《招股说明书》

行业老大雅迪在香港上市,盈利能力流动性指标全方位碾压绿源集团。由于新国标红利基本透支完毕,目前雅迪的市值约330亿港币,市盈率22,股价早已经告别2021年2月的21.75高点,下跌近四成。

老大尚且如此,资本市场能给资金链紧绷的绿源集团好脸色吗?

赛道内玩家开始走特色化道路,小牛的产品贴上“智能+锂电”的标签,九号高举“去小米化”大旗,开始售卖“智能服务包”,把智能定位等功能用会员制方式变现。

电动自行车产品在用肉眼可见的速度与“智能化”靠近。谁都知道,智能化产品的特点就是技术迭代引致的高速产品迭代,而绿源集团刚刚祭出的广告语竟然是“一部车骑10年”,要做耐用品!试问,市面上有耐用的智能化产品吗?

前有难以超越的双寡头,后有新势力小牛和九号,绿源的产能慢半拍,营销慢半拍,出海节奏也慢半拍。以目前负债累累的状态,上市不成,存活举步维艰。

注: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股市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。

关键词: 为分一杯羹 两轮车小巨人绿源拼到资不抵债 绿源集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