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信息:中科院团队在职创业,与国家电网合作打造国际领先的电力物联网|新春走基层

时间:2023-01-26 20:07:40       来源:腾讯网

春节里,上海遨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每天有科研人员值班,监测公司研发的输电、变电节点设备的“长跑”测试数据。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、上海遨有总经理貟超介绍,国家电网对这些设备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,每轮“长跑”测试都要至少一个月,所以春节里也不能停。

这家中科院团队创立的企业,与国家电网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。两年多前,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批准郑敏研究员团队孵化上海遨有,并将他们纳入科研人员在职创业“赋权”改革试点,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的长期使用权。在这项制度的激励下,公司发展很快,已通过标准制定构建了电力物联网体制,经院士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将持续提升我国电力系统的智能化、低碳化水平。


(资料图片)

为我国电力物联网制定标准

大年初五,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来到上海遨有,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李慧和貟超在公司值班。输电智慧型接入节点、输电汇聚节点、变电接入节点、变电汇聚节点……一台台公司自主研发的设备放在办公室里,组成了一个实验网。

貟超(右)和李慧在查看当前网络拓扑、设备测试情况。

在测试实验室里,记者看到电脑屏幕上有一张模拟变电站物联网的拓扑图,显示着实验网中各台设备的数据。“可以把我们公司看作一个小型变电站,”李慧解释,“设备的功能、性能、稳定性和兼容性在这里经过测试后,才能进入真正的变电站。”

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与上海遨有只有几步路距离,平时,科研人员在研究所与公司两头跑。“研究所与公司开展的是协同创新,公司是研究所在电力设备物联网这个方向的产业化出口单位。”貟超说,“我们在所里做的是无线通信基础研究,在公司做的是应用技术研究,把行业专用无线通信技术用于电力物联网,实现产业化。”

在“赋权”改革的保障下,科研人员可以很顺畅地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,并吸引资本进入企业。春节前,他们收到了好消息——上海新微科技集团等多家投资机构非常关注上海遨有,节后公司将启动首轮融资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上海遨有将力争具备登陆资本市场的条件。

电网员工爬上输电线路杆,安装上海遨有研发的输电节点设备。

设立这个目标的底气,源自科研团队在行业专用无线通信领域的20年深耕。从“十二五”时期承担“863计划”重大专项和中科院先导专项,到2008年参与汶川大地震救灾,在唐家山布设应急无线通信网络,再到建成国内首个高铁车地宽带无线通信网络……郑敏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科技成果和技术经验,撰写标准提案18项,申请专利100余项,开辟出一条有别于5G或4G公网、适用于重要行业的高可靠无线通信技术道路。

加快建设智能化低碳化电网

“我们与国家电网的合作有10年了,成立公司后,双方的合作进入了快车道。”貟超告诉记者,上海遨有已参与撰写7项国家电网企业标准,改变了电力物联网领域“烟囱林立”的局面。

过去,在电力系统,输电、变电、配电这三个需要智能运维的环节已安装不少传感器,但它们的通信标准不统一,导致难以互联互通,形成了像一根根烟囱那样的独立物联网。如今,中科院团队牵头制定电力物联网的感知层标准后,催生了一个新的电力传感器产业生态。100多家企业按照这套标准开发出新的温度、湿度、局部放电等各种传感器,为电力物联网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。

截至目前,中科院团队研发的感知节点设备、通信模组、传感器三类产品已用于130余个站线。江苏试点项目显示,这些电力物联网设备可替代传统表计抄录、开箱检查等人工例行巡视内容,节省一线运维人员机械化作业时间约80%、人力成本约50%。

中科院团队研发的三类产品

智能化设备和网络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力,而且节能效果显著。李慧介绍,他们研制的通信模组在功耗上比同类产品低40%以上,可以在一个电力检测周期(7年)内不更换电池,实现免维护。利用全网同步休眠等技术,感知节点设备的功耗仅为同类产品的约2%。凭借超低功耗优势,装有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设备在免运维状态下,能安然度过连续多日的阴雨天。

上海遨有员工在变电站进行传感器安装前的调试。

如何加快推广这种国际领先的电力物联网?今年初,国家电网负责人接受央视采访时的一席话让中科院团队充满期待:“我们要发挥投资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,2023年电网投资将超过5200亿元,再创历史新高。”

貟超坦言,去年的疫情让公司发展放慢了脚步,今年他们准备“大干一场”,在国家电网加大投资、公司启动首轮融资的背景下,加快建设电力物联网,助力我国早日建成具有清洁低碳、安全可控、智能友好等基本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。

关键词: 中科院团队在职创业 与国家电网合作打造国际领先的电力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