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5岁退休,再还35年贷款......
子孙贷,来了?
2月份的楼市,没有惊喜,只有惊吓。
(资料图片)
“延迟退休”的热度还没下去,“房贷可延迟到80岁”冲上了热搜。
“广西南宁买房,房贷可以贷款到80岁。”
这类新闻之前偶尔有,不过都是辟谣结束,没有地方敢真的这么干。
这次不太一样。房贷到80岁,是真的。
想到去年8月被骂惨的北师大房产中心主任,大胆建言将房贷首付降至2成,年限延长到40年,当时被汹涌的互联网浪潮淹没。
没想到才不到半年后,现实被狠狠应验,别说2成首付了,房贷年限40年实在太保守。
知道80岁是什么概念吗?
2021年的数据显示,我国平均预期寿命不到79岁。
也就是说,大概率上,人都死了,但房贷还没还完,这才是真正的活到老还到老。网友精辟总结:打工六十五,还贷到作古。
以后,很多人到最后不但没给儿孙留下什么遗产,反倒留下了一堆贷款。一房传三代,人死贷还在,真是“传宗接贷,指日可贷,千秋万贷,祖宗十八贷”,一代接一贷,子子孙孙无穷尽也。
本以为房贷到80岁已经够离谱了,接下来还有更惊吓的,房贷也开始了“军备竞赛”。
既然80岁老人都加入行列了,百岁老人很难不心动。
2月15日晚,一张地产公司营销海报瞬间出圈!该海报上赫赫然写到“重磅利好,贷款年龄最长达100岁”、“贷款年龄最长达100岁”……
也就是说我80岁的奶奶,都能办理20年的房贷了吗?
置业顾问解答下得到了答案:目前可以操作,具体贷款政策以银行输出为准。
上一次我看到这么离谱的广告,还是之前的20岁年龄,30年经验的招聘广告:
我们都知道经济现在很难,没想到难成这个样子了。
按揭贷款到70岁,走了十几年,从70到80用了十几年,从80到90,用了十几天,从90到100只用了几个小时。
银行的一小步,人类的一大步。
有人调侃称,古有愚公移山,今有“愚公买房”,“大型魔幻现实剧”正在房地产市场上演,坑爹时代过去了,坑娃时代来临了。
房贷的逻辑变成了世世贷贷、贷贷相传,千秋万贷、传宗接贷?
放宽贷款,鼓励楼市?
80岁、90岁、100岁的房贷一出来,大家的第一反应基本都是:
“又在刺激楼市了?”
“又在忽悠人买房了?”
其实事情还真没这么简单。
在中国银行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物事。我听朋友说他曾经和一位省级分行领导聊天。闲谈时说起一段话非常有意思。
说银行刚成立那会儿,手里只有一个公章。一方面揽储多找点本钱,另一方面要找到合适的放款对象。可是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有的只是银行的流水,还有一堆的工人和设备。这种情况你敢放款给他吗?
而且真正盈利好的企业压根不需要你的钱,需要你的钱的企业一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。毕竟银行的生意就是当铺嘛!你有抵押就有的谈,没有抵押别说是你股东,你爹都不敢给你签字放款!
楼市前几年走势比较好的时候,银行敢放房贷;因为人家知道楼市会涨,有预期在,还不上钱把房子拍卖了也不至于亏。所以目前房贷占了银行贷款总额的30%以上。
人家也不是傻子,楼市如果真不行了,银行会傻到用自己的钱放到楼市里去救市吗?怎么说房贷也是银行的优质资产。
故而,银行搞出类似的房贷产品,倒不像是为了刺激楼市,而是为了迎合楼市的需求。
2023年目前就两个东西超预期:
一是疫情的过峰速度超预期,病毒就像消失了一般。
另一个就是楼市回暖的速度超过预期。本以为会继续跌,没想到居然有点涨回来了。
2月16日,国家发布了2023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价格情况,新房上涨城市数量36个,较2022年12月增加21城,下跌城市33个,较去年12月减少22城。
实际上这么看来,楼市也没有太大的变化,当然,如果从未来信号来看,释放出的楼市回暖拐点还是很明显的,因为一直都是上涨城市个数减少,下跌城市增加。终于在这个月有了大大改观。
成都,1 月新房价格环比上涨 0.20%;
杭州,1 月新房价格环比上涨 0.11%;
宁波,1 月新房价格环比上涨 0.09%;
长沙,1 月新房价格环比上涨 0.02%;
武汉,1 月新房新房住宅成交 6214 套,均价同比上涨 1.75%;
苏州,1 月二手房成交 3972 套,环比上涨 0.61%;
南京,1 月二手房成交 6674 套,环比上涨 63.14%,成交均价环比上涨 2.9%......
这是自2021年9月以来上涨城市数量首次超过下跌城市数量。尤其是二手房的成交量,多个城市都有明显的反弹。
北京环比上涨14%,深圳上涨38%,苏州上涨49%,青岛上涨51%,厦门上涨58%,浙江舟山更是上涨114%。
红色海报,重现江湖。
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,一场楼市狂欢似乎又要到来。
你以为银行是在刺激楼市,人家也许是想分一杯羹。
披着外皮的接力贷
这一轮的楼市回暖,逻辑很简单:
超跌反弹。
大家以为的下跌,是跌跌不休,一路下滑;实际上的下跌往往是“波浪形态”,下跌—反弹—再下跌—再反弹......
如今的楼市无论市场底,还是政策底,都到了区域阶段的低谷,反弹很正常。
供应端方面,“三支箭”接连落地,融资渠道几乎全部“放开”,缓解房企还债压力,金融支持房企“保交楼”,一是对购房者权益的保障,二是对市场信心的提振。
需求端方面,核心城市吹来利好“热风”,多城对“限购”下手了,成都、西安松绑“限购”,杭州明确“认房不认贷”,一线城市也坐不住了。北京区域性解除“双限购”。
加上疫情的过峰速度很快,楼市的回暖自然而然也就超了预期。
至于贷款延长到80岁、90岁,乃至100岁的逻辑也就更简单了。
仔细看,所谓的海报下面注明“子女作为共同借款人,最长可贷至100岁”。海报内容涉及广西南宁建发房产旗下的10个楼盘和其合作的银行。
最下方小字称“具体贷款政策以各大银行输出为准”。
熟悉房贷的朋友肯定不陌生,这玩意不就是接力贷吗?
“接力”顾名思义,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,不过这里传递的不是接力棒,而是贷款。
主借人年龄太小或者太大,用他们的购房和贷款资格,按照父母/子女的年龄,来申请三十年“国民福利”——按揭房贷。
比如某贷款人55岁,申请贷款金额为50万元。
贷款最长期限只能为15年,年利率5.04%,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法,该贷款人15年内所还本息总额约71.36万元,月还款额约3964元。
这对即将退休的老人来说,无疑是一笔庞大的经济负担。
采用接力贷款后,如主贷人子女20岁,正在读大学,是所购房屋的共有人。通过增加其子女为共同借款人,原贷款期限就可由15年延长至最长30年。
然而,由于接力贷不管是名词还是内容,都让大家难以接受,所以一直也没成为主流,官方的态度也趋于谨慎。
但地方上从来就没断过搞“接力贷”的心思。
2019年,杭州某银行推出房屋按揭贷款最长可贷到80岁,一举打破房地产市场贷款人最高年龄记录,且父母和子女两代人可以接力还款。
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,听上去很荒谬的事,以为开天辟地第一回,实则“古已有之”,换个皮,换套说法继续上演。
当然,接力贷真正的目标群体并不是老人,也不是没能力上车房地产,想要加杠杆买房的人。而是部分有能力买,却没资格买的人。
我们来试想一下:
一个人,到了60岁,终于存够了首付打算购买一套房子;或者说一个家庭在北京的第一套房子买到家里60岁以上老人的名下。
这种场景在现实中是极为罕见的。
一般会用到这种贷款的,或者享受这种购房优惠的,都是哪些人?
很明显,都是因为自身购房名额已满,所以才用自家老人的名义购房。
银行想赚的不是刚需的钱,是“投资客”的钱。
至于部分“刚需们”要不要靠着“接力贷”加一波杠杆,上车房地产。我的建议只有一条:对于首付和月供都吃力的人,你们的当务之急不是买房,而是多赚钱。
买不起房,还能租房,世上除了生死,没有什么是“刚需”。